第214章 不得损毁
而且嵩山少林寺地处中原,通十分便利,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,所以每当天下动
,少林寺都免不了被战火侵扰。
为了在战中得以生存,吃斋念佛的和尚们开始自发练武,少林武僧逐渐形成规制,随着力量的增长,少林寺也渐渐萌生出野心。
终于在隋末世,少林寺抓住机会,出派大批武僧下山,帮助李世民率领的唐军攻陷洛
,更留下十三
僧救唐王的传说。少林寺自此天下闻名,李世民登基后更拥有了自行组建僧兵的权力。
之后经过历代僧众的不懈努力,少林派实力不断壮大,最终成为中原武林当之无愧的领袖,虽然期间也曾遭遇挫败,但每次蛰伏隐忍不到百年便会再度兴盛起来,永远都是江湖上最为庞大的一股势力,而少林武功也被历代⾼僧不断改进优化,精益求精,成为武林中人人向往的神功绝学。
正如江湖上流传的那句话:天下武功出少林,少林武功甲天下。拥有如此实力的少林派,自然群琊辟易,无人敢捋虎须。
尤其是明开代国以来,少林寺昅取元末的教训,精心谋划,四处落子,不过几十年就将后来居上的武当派重新庒制。
之后不管是拥有风清扬的华山派还是连出两代人杰的⽇月神教,都无法动摇少林派的地位。嵩山半一处幽静之地,一个青年正在打着一门奇特的拳法,他脚下缓缓而行,双手在⾝前不断比划,挥动的速度极为缓慢,势姿与其说是练拳倒不如说是舞蹈。
“揽雀尾、单鞭、提手上势、⽩鹤亮翅、搂膝勾步、手挥琵琶、进步搬拦锤如封似闭、十字手、抱虎归山…”
那人嘴里不断喃喃自语,双掌一时凝重如山,—时轻灵似羽,看似软绵绵的毫无力量,不过偶尔带出的掌风却是将他⾝边的落叶枯草吹得四处飞。
约莫一炷香时分,青年双掌在前慢慢合拢成太极成圆圈状,⾝子站在原地不动,长长呼出一口浊气,他双眼紧闭,似乎在凝神思考着什么,过了一会,他睁开双眼,闪过一道
人的神光。
“这太极拳以快打慢,以静制动,每一招部含着变化,博大精深,每次练习不但不会对⾝体造成损耗,还能调理內力,強⾝健体。难怪张三丰曾有言道:‘只须这套太极拳能传至后代,我武当派大名必能垂之千古。”
’青年体会着这门拳法的神妙之处,口中连连赞叹。此人自然是刚从武当山下来的聂云,他和冲虚结盟后,便直奔少林而来。
此次武当之行,他不但收获了梯云纵,领教了太极剑法,更从张三丰手书的《太极拳经》中学得了这位武林名宿在垂暮之年创制出的绝世拳法,可谓是満载而归。
如今,聂云的內功、兵刃、轻功、拳脚都已经算得上是独步武林,但还有最后一个短板,那就是炼体功法。
华山派和武当派都是道家一脉,虽然也讲究修⾝养气,但并没有非常⾼深的炼体功法。玄灵⽟碟之中虽然也有炼体功法,但都不是现在的他所能涉猎的。修仙暂时不够格,那就只能习武。金庸小说中的最強炼体功法,自然非金轮法王习练的“龙象般若功”莫属。
只是自金轮法王死在襄城下后,这门功法一直下落不明。这些年聂云也曾四处打探,但始终毫无音信。
久而久之,他也就不再抱希望了。密宗武学没办法,聂云自然就将主意打到了同为佛家一脉的少林派⾝上,别的不说,那赫赫有名金刚不坏体就让他垂涎不已。
修炼这门武功的空见居然生生承受了谢逊十二记七伤拳而毫发无伤,最后若不是金⽑狮王使出苦⾁计,只怕这位神僧本不会死。
聂云打定主意后,便易容成一个游方学子直奔嵩山而来,他先是找山下的老农询问了一下天气,得知这几⽇马上要下雨,便在山找了个地方隐蔽起来。
“看着天⾊,估计明早就会下雨了。”他看着已经变得有些晦暗的天空微微一笑,信步朝山上走去。
他来到寺前,告诉知客僧自己想替亡⺟抄录佛经,如今他的內力修为早已到了返璞归真,神光內敛的境界,看上去就像一个丝毫没有武功的普通人,所以知客僧并没有怀疑。
“还请大师念我一片孝心,千里来此,就给我行个方便吧!”聂云笑眯眯地递上一叠银票,在送上一笔丰厚的香火钱后,知客僧带着聂云来到蔵经阁內,合十道:“龙施主,此处乃是蔵经阁,本寺佛经俱收录于此,请施主自便。
二三层只有本寺弟子方可上去,请施主不要误⼊。”“多谢大师,在下谨记。”聂云微笑回礼,转⾝向四周的木架走去,那知客僧虽然没有贴⾝紧跟,但却一直守在门口,自然是监视之意。
聂云一圈走下来便经将阁中布局记于心,他挑了几本佛经来到一旁的桌椅边,开始装模作样地抄录起来。
这蔵经阁共分三层,一楼放的都是佛法经文,在去往二楼的楼梯上则有武僧守护,聂云估计武功秘籍就在上面两层,至于少林武学的代表…
少林七十二绝技应该就在第三层,只是此地虽然有武僧守卫,但并不如何森严,而且聂云也没有感觉到有十分厉害的⾼手在暗中隐蔵。
聂云心中疑惑,但脸上却是毫无异样,他凝神静气地在纸上抄写,一直到夕快要落山,他才停下手中⽑笔,随知客僧前往香客留居处歇息。
第二天早上,他先是前往佛堂上了—炷香,然后便请知客僧带他欣赏一番寺內景⾊,有之前的香火钱,知客僧自然不会拒绝,便带着他四处游览。
“这少林寺不愧是千年古刹,如此气派雄壮!在这里只觉心中一片平静祥和,实在令人流连忘返啊!”聂云心中将诸多大殿房间的布局…记于心,口中则是不停赞叹,听得知客僧好感大增,解说的时候越发上心。
走着走着,聂云忽然看到一座有些冷清败落的大殿。这座大殿不但门前没有香炉,就连周边的地面都留着不少落叶,显然已经很久没人打理。
但它不论是面积还是⾼度都远远超过周围的建筑,看起来很是突兀,他心中好奇,便指着这处建筑问道:“敢问大师,这座大殿为何如此与众不同?”
知客僧面⾊一变,低声道:“施主有所不知,那是本派的一个噤地,所有人都不得进⼊,甚至本派弟子也不例外。”“哦?佛祖居处居然有如此地方,真是匪夷所思啊!”聂云心中越发疑惑“大师可否给我讲讲那大殴的来历?”
知客僧本不想说,奈何聂云又是一张银票送上,他转头看了看四周,对聂云道:“这座大殿始建于唐代太宗皇帝时期,当初建立大殿的方丈留有遗训,说是后代弟子必须用心看护,不得损毁,否则逐出门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