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小说网
首页 > 言情 > 大宋私生子 > 第259章 围魏救赵

第259章 围魏救赵

目录

  每一次新皇登基后都会开恩科,而恩科取仕的考题,往往包含着朝廷大政的走向,像绍圣元年那道考题,甚至可以是说新施政的纲领。

  而朝廷取仕的偏向,最容易引导读书人思想取向;若是朝廷注重诗词歌赋,读书人必定是终⽇寻章摘句,昑风弄月,以其有好的诗词让自己名传天下,打动主考官。

  朝廷取仕若是注重经世实用的时事策论,你要金榜题名,总不能再去皓首穷经,死背经史子集;你必须走出书斋,关心时事,观察民生,悉施政之道。

  因此说,朝廷取仕侧重的方向,是引导、改造读书人思想的最力的方式。

  韩维和范纯仁虽然不象吕大防他们一样,全盘否定新政,但对朝廷现在施行的新政同样不是全部认同;特别是官绅一体纳粮这一条,他们认为这么做过于进,对旧有的官绅阶层伤害过深,而一个‮家国‬是靠官绅阶层来治理,这种过的新法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,实在难料。

  现在新法虽然強行施行了两年多,民生有了很大的发展,新开垦的土地迅速增加,朝廷岁⼊更是成倍增长;但这并不能打消范、韩等人的疑虑,因为新政在许多地方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变相抵制,施行变样的也不在少数;章惇对那些反对新政的地方‮员官‬施以铁腕手段,大肆贬谪罢官;朝廷上次对御使台大加肃整后,派遣了大量的御使前往地方巡察;这种情况下,依然无法杜绝新法在许多地方施行过程中走样,可见官绅阶层对新政的抵触情绪有多強烈。

  这种不能顺应民意的新政,在范、韩等人看来,即便是強硬施行,也必不能长久;这让他们觉得有必要在这次恩科上做些努力了。

  范纯仁是礼部尚书,没什么意外的话,主考及试题本应由他来负责,但这却不是绝对,历届礼部试中朝廷也有让其它重臣来担任主考的。

  新政现在施行不久,从章惇让周邦彦出任太学正的动作来看,新已经着手争夺后备人才事宜,还会容许他们揷手这次恩科吗?

  韩维和范纯仁为此商议了一翻,觉得只有取得绍圣皇后的支持,才可能拿到主考的差使,想要绍圣皇后支持,同样不是件容易的事啊!

  坤宁宮里,韩碧儿由一个宮女引路,刚刚⼊得殿来。自杨逸返京之后,刘皇后再也没有找借口招她⼊宮过,如今杨逸去了河北与辽国议和,她只得再次招韩碧儿进宮问策。

  她要问的正是有关立储之事,几个月来,一直是韩碧儿在此事上为她出谋划策,因此也没什么好避忌的了。

  随着时间越久,刘皇后越发焦急,一但赵似长成,自己就得还政,到时自己的儿子就真的没指望了,偏偏杨逸对此事似乎不怎么上心,她心里就更加不安了,这让她再次想起了韩碧儿。

  韩碧儿前思后想之后,轻声说道:“皇后娘娘要想立储,只能依靠新,但是皇后娘娘对他们一向过于依赖,又必然会让新轻视于皇后娘娘,皇后娘娘有必要提醒一下他们,谁才是大宋的主宰,这样在立储一事上,或许皇后娘娘才能顺利达成心愿。”

  “哦!你快说,该如何提醒他们?”

  韩碧儿悄悄看了看小菊抱着的赵捷,眼神很快别开,心里突突跳,她暗暗舒了一口气,接着说道:“皇后娘娘,眼看礼部试的⽇期不远了,想必主考官的人选定然倍受关注。”

  韩碧儿说到这,便停住不言,而刘皇后已经豁然开朗,大喜之下,赏赐了韩碧儿许多珠⽟珍玩。

  韩碧儿心中却喜不起来,此事她未得杨逸首肯,只是看到赵捷后凭着隐约的猜测,给刘皇后出了这个主意。

  将来杨逸回来,对她来说还不知道是祸是福呢?现在别看她十分风光,但韩碧儿明⽩,自己的一切都来自于杨逸,若是引起杨逸的反感,她的下场将会非常凄惨。

  她谢过刘皇后的赏赐,満怀心事地出宮去了。

  第三天的朝会上,礼部郞中罗仲舂提议选定恩科主考官;张商英等人立即举荐李清臣为主考。

  刑部侍郞郑雍和吏部尚书韩维等人则举荐范纯仁。

  李清臣与范纯仁无论是才学、或者声望都相差不大,两人虽然施政理念不尽相同,但自⾝的品格都是一样受到世人称道的;王安石政时,范纯仁认为大部分新政对百姓盘剥过烈,他反对,司马光等人当政时,大搞政治‮害迫‬,他也坚持本心,力图劝阻。司马光不管好坏,一概废除新政,他也曾出言反对。

  而李清臣认同新政,但在王安石当政时,他却不往里凑以图⾼位;等新倒了,他一个人却毅然站了出来驳斥司马光,力图挽救新政。

  可以说他们两个人都是能坚持本心,为公忘私的人;不管持何种政见,他们自⾝的品格都无可挑剔。

  李清臣在新中得到更多的支持;范纯仁⾝为礼部尚书,在主考官人选上本⾝就具有很大的优势,当然,主要是绍圣皇后没有表态,因此主考官的人选一时僵持不下。

  庒下此事后,御使刘海突然再次提起立储之事:“启奏陛下,绍圣皇后,常言道国不可一⽇无君,同理,储君也同样关系到‮家国‬安危,过去发生祸往往都是由于未能及时策立储君,为宗庙社稷计,储君也应尽早策立。”

  刘海此言一出,殿中大臣还不及议论,御使罗定又站了出来奏道:“陛下,绍圣皇后,常言道君无戏言,当⽇陛下登基喜诏之中,曾宣告天下,绍圣皇后若诞下先帝龙子,便策立为皇储,如今先帝龙子已经八个月大,陛下若再不立储,恐为天下人非议,为使陛下仁德无损,臣奏请陛下立储,以平天下万民之流言蜚语。”

  虽然朝中大臣都知道,迟早刘皇后会重提立储之事,但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,众人还是感觉有些措手不及;三省执宰,六部⾼官之中,除了蔡京和林希出班表示支持立储外,其他人都沉默以对。

  珠帘后的刘皇后看到立储之事果然受到冷遇,心中大为不快,她淡淡地看了一眼赵似,不言不动。

  御座上的赵似此刻已经是坐立不安,当初那道登基喜诏虽然不是由他拟定,却是以他的名义公布天下了,此时他若否认此事,就等于是言而无信,天下人会怎么看他?

  其实他本酷似朱太妃,非常懦弱,谨守本分,对皇位也从未起过窥伺之心;去年登上皇位,完全是新出于新政的考虑,把他扶上来的,就他个人而言,与其做这个傀儡,他宁愿做个安闲的王爷。

  便是朱太妃,也婉言劝他主动放弃皇位过,原因很简单,如今整个皇宮都在刘皇后控制之下,而刘皇后的心思,那是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

  赵似本柔弱,毫无主见,本不是人主之相,而且外朝又无得力援手,处于这深宮之中,朱太妃担心这样下去,会危及他的命,是以反倒劝起赵似来。

  如今在朝堂上被这么一挤兑,赵似想起自己娘亲的话,顿时満心惶然,脸⾊窘迫难安,他懦懦地说道:“朕…朕才疏德薄,难及先帝万一,如今先帝子嗣康健聪颖,龙璋凤姿,朕自应兑现当初所言,禅位…”

  “陛下!不可!”

  未等赵似说完,范纯仁就快步出班阻止,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,之前赵捷居住的隆福宮一度传出夜有⾚光,便让他们忧心忡忡,哲宗驾崩,兄终弟及,这本是国祚正常的延续;但近期各地常有祥瑞传上来,加上赵捷的隆福宮时有⾚光,他们为官数十年,岂会不知绍圣皇后要做什么?

  若是哲宗驾崩前赵捷出生,立他为帝范纯仁等人不会反对,但现在既已正式策立赵似为帝,绍圣皇后却还有非分之想,这必将让大宋的朝局陷⼊不可预测的动

  只听范纯仁正颜奏道:“陛下是顺应天意正式登基的天子,自登位以来,勤勉好学,持⾝仁正,未曾有一件失德之事,陛下帝位授命于天,岂能轻言禅让?”

  范纯仁说得大义凛然,朝堂上除了蔡京和刘海等人出来辩驳一翻,章惇、许将、苏颂等人都没有就此事表态。

  这让刘皇后暗暗恼火,她突然打断大殿中的争辩,波澜不惊地说道:“各位大臣不必争了,立储之事,便由官家将来决定便是,不急于一时;倒是恩科在即,主考官的人选拖延不得,我思量再三,礼部掌天下贡举,范尚书德才兼备,出任今科主考正为合适,此事众位大臣若是没别的意见,便就此定下来吧,也好安天下士子之心。”

  刘皇后此言一出,包括章惇在內,一⼲新成员无不暗惊,科举‮试考‬牵涉重大,一道试题往往被天下人解读成朝政的走向;此翻若让范纯仁出任主考,天下人甚至会以为风向有变,从而更加有恃无恐地反对新政。这对新政以及新都是极为不利的。

  刘皇后这分明是恼怒新没有为赵捷说话,以此反击,而且这种反击就连章惇也暗暗心惊,刘皇后掌握着摄‮权政‬,掌握着⽟玺;虽然她也需要朝中大臣支持,但新更需要她的支持。

  一但她倒向旧,就象当初⾼滔滔一样,对于新政来说,将是灭顶之灾!

目录
返回顶部